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【生活好念佛】佛在心中 佛在生活中

佛在心中 佛在生活中

念佛,就是學習著讓佛菩薩的慈愛、寬容、智慧,
進入心中,帶入生活中,
透過憶念佛的種種功德,
舉手投足之間,像佛一般莊嚴柔和,
「念念念佛」,幫助自己安心,也讓身邊的人歡喜、平安。

問: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「阿彌陀佛」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和佛教徒在一起,不管見面、道別,表示感謝、抱歉、讚歎、生氣、難過,或發生不得了的事,都是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?

  佛教徒隨時隨處說「阿彌陀佛」的習慣,源自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(西元904年~975年),永明延壽主張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一天念佛十萬聲,所以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皆在佛號聲中,聽到有人呼他的名字,或是信眾前來請法,禪師開口閉口都不離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於是「念念念佛」的方法流傳下來,融入常民生活,就形成漢傳佛教的傳統。
  阿彌陀佛從梵語Amitabha音譯而來,意思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所以佛教徒彼此這聲「阿彌陀佛」,是親切的問候,也是真誠的祝福。佛教徒聽了,會生起歡喜心和精進心,即便非佛教徒,聽了也會安心。 
  此外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也能幫助自己轉化心念;聖嚴法師便常勸人,如果正要發脾氣或是恨得牙癢癢時,可試著將念頭轉向佛菩薩的聖號上,減緩情緒的起伏,即便脫口而出,依然是「無量光、無量壽」,長時間下來,不但養成念佛的習慣,每次要動怒時,一想到阿彌陀佛慈悲柔和的面容,情緒也會跟著緩和下來,慢慢地,憤怒、瞋恨的念頭,也會漸漸減少。

問:「念佛」只能唸阿彌陀佛嗎?是否多念幾尊佛保佑多一點?.........

答:念佛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,未必單指阿彌陀佛。

  念佛最早起源於「六念法門」,根據《雜阿含》卷33記載:有一年,佛陀與僧眾結束在迦毗羅衛城的夏安居,即將前往他處遊化,當時斛飯王的長子摩訶男聽到消息後,隨即趕往精舍攔下僧眾,因為善知識的離去讓他心亂如麻,不知何時才能再次聆聽佛的教法。佛陀了解後,便寬慰他,無論佛或比丘眾是否在身旁,都應隨時修學「六念法門」,也就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。其中的念佛,就是憶念佛的德行—想一想,佛陀如何走過人間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如何從永無止盡的輪迴流轉中,走向內在的解脫與覺醒。透過念佛,讓我們生起虔敬、慈愛、悲心、智慧和出離心,安住於善法和覺醒之中,遠離貪、嗔、癡等煩惱。
  念佛法門在初期大乗時期有顯著的發展,當時由於塑造、繪畫佛像的流行,方法從憶念佛的德行,轉變為憶念佛的相好光明,而最初念的是釋迦牟尼佛,後來則演變為十方法界一切諸佛。佛教傳入中國後,在淨土宗的倡導下,逐漸變成專念阿彌陀佛。
  至於多念幾尊佛,是否福德多一點、保佑多一點?這就像有些人以為定課多做幾門,就可以功德加倍,或是讓修行更上層樓,其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由於本願、應化的不同,各有別號,如阿彌陀佛、藥師佛、彌勒佛、阿閦佛等,但諸佛的一切智慧與德行含攝於如來十號,佛與佛之間並無差別。加上念佛貴在攝心專一,而不是數量多寡,建議學佛新手可以自己選擇最為相應的佛號,每天選定一個時段念佛,從五分鐘、十分鐘開始,讓自己練習和佛菩薩獨處,與諸佛的慈悲願力相應,自然福慧增長、吉祥平安。

問:念佛是老人的事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一般人總以為學佛、念佛是老人家的事,因為年紀大了、生病或臨命終了,才需要念佛求生西方。事實上,念佛不只是為了求生西方,更是憶念佛德,透過佛號,與佛菩薩的悲智合一,用佛的心眼去看待眾生、接引眾生,因此念佛不應是抱佛腳、急就章的心態,而是像孩子回到爸媽的懷抱中,隨著佛號,用全部的身心.毫無保留地,一遍又一遍感受佛菩薩的慈愛寬容,當全身的細胞跟著舒展開來,身心放鬆之後,自然而然地會升起安定、崇敬的心,由衷感恩、歡喜,就像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所譬喻,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」

  現代社會的氛圍,普遍焦躁、盲動不安,尤其年輕人面對工作壓力、家庭責任等等,更需要慈忍、包容的力量。下次念佛時,可以試著觀想佛陀的微笑、平和慈藹的神態,不知不覺中,自己臉龐的線條也會逐漸變得柔和。簡短的一句佛號就能讓人放鬆、感動,更能提升自己、改變社會,所以念佛不是老年人的專利,而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修持。


問:念佛一定要拿念珠或計數器嗎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初學者還沒養成念佛的習慣時,最好使用念珠或計數器,一來是方便記數,清楚知道是否達成每日的功課,更重要的是提醒的作用,念佛當中如果打了妄想,忘記自己正在念佛,當手指撥動念珠時,很快地就能提醒自己回到佛號上。提醒與技術的功能互補,讓佛號更容易入心。

  若是養成了無時無刻都能念佛的習慣,身、口、意恆常安住於佛號當中,也就不用再刻意記數了。


問:念佛和持咒有什麼不同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念佛和持咒,都幫助我們修定的方法之一,持咒和念佛功德平等,無有高下,只是每個人修持佛法的根機有別,各有相應,有些人喜歡持咒,有些人喜歡念佛,但修持的宗旨都是讓心專注,進而開發智慧。所以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,仍是彼此呼應的。

  念佛的方法有兩大類:一是散心念,二是專心念。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,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,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。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,也就是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,如佛七、念佛禪七等,通常用連續念、高聲念。此外,民初淨土宗印光大師提出「數數念佛」,數數與計數不同,計數是用念珠或計數器計算念了多少佛號;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,就默數一個數目,例如「阿彌陀佛1」、「阿彌陀佛2」……念至十句,再從第一數起,如是周而復始,便會達到專注,避免昏沉或散亂。

  至於持咒的方法,和念佛類似,同樣強調口誦、耳聽、心惟,身、口、意三業相應,才能得力,所以不僅是密教,漢傳佛教各宗乃至於明朝以來的禪宗,也都會持咒。一般常見的咒語包括〈大悲咒〉、〈準提咒〉、〈藥師咒〉、〈往生咒〉、〈楞嚴咒〉等,可以用念珠計數念,也可以計時念。


問:洗澡、上廁所也可以念佛嗎?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可以的。既然以念佛為修行方法,只要時間空間允許,都可以好好用功,只不過在這些地方不用出聲,用默念的方式即可,並不是因為佛菩薩聽了會生氣或感到不恭敬,而是不去干擾別人,使他人起煩惱、不舒服。

  很多人覺得廁所或人多嘈雜的公共場所不清淨,不能念佛,其實一切由心造,一行禪師曾說,念佛是邀請佛菩薩到我們的住所、到我們的心中,來做我們的榜樣和依靠,所以將心念繫在佛號上,就是和佛的慈悲智慧在一起,即便如廁或洗澡,自來水也會像甘露法水,洗淨自己的習氣和染污,所以修行念佛法門的人,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的前提下,應經常保持心中有佛號,念念與佛同在。


問:問:念佛一定會有感應嗎?萬一念到佛來了怎麼辦?...................

答:修行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身心反應,但不一定很顯著,因人的體質、心理狀態而有所不同。有些人一念佛或拜佛就感動的流眼淚,也有人一打坐或誦經就有觸電的感覺,或是看到光、佛菩薩等等,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。一心用功而出現端相,確實會讓人增加信心,但也無須大驚小怪或心生歡喜,應該更加認真念佛。
  一生提倡老實念佛的印光大師常叮嚀,念佛人應該一心正念,以至誠念佛為要,不應妄想著見到佛菩薩或是好的境界,如果為了追求感應而念佛,念佛的心態不夠純淨、知見不正確,反而容易進入魔境,「端相」的出現,就可能是心神恍惚而產生的幻象了。因此,從正信的佛法來說,念佛的目的不在追求端相現前,如果見光、見花、聞香、聞聲,甚至看到極樂世界的景象或諸佛菩薩,只要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,只管一心念佛,這樣才是最安全的。

  萬一念佛時經常出現幻象或聲音,導致自己無法專心念佛,這時不去理它,只要把注意力置於佛號上,幻象自然會消失。如果被幻象緊纏不放,無法擺脫,甚至被外力誤導而變成顯現異能或宣傳的工具時,應到寺院請教高僧大德,根據正信的法義予以開導。

來源:人生雜誌392期

資料來源:《學佛群疑》、《佛教入門》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