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網站導覽
選擇語系
简体中文
站台檢索
法門影音
數位課程
線上共修
大法鼓
關於法鼓山
創辦人聖嚴法師
單位緣起
活動預告
智慧樹苗
活動相簿
回顧分享
下載專區
智慧樹苗
首頁
智慧樹苗
【念佛紀實】生活處處 好念佛
回上一頁
友善列印
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若您無法使用字級縮放功能,請改用鍵盤 "Ctrl" + "加號鍵" 或 "Ctrl" + "減號鍵",來放大或縮小字級。
分享:
分享到我的Facebook
分享到我的Twitter
分享到Line
分享到我的Plurk
分享到新浪微博
分享到Telegram
複製
當SCRIPT關閉時,請點選以下連結.
Facebook
twitter
Line
Plurk
新浪微博
新浪Telegram
【念佛紀實】生活處處 好念佛
2016-06-24
法鼓雜誌
生活處處 好念佛
■單德興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)
一開始對念佛的印象,
單德興也與一般知識份子一樣,認為是著相,
在接觸禪修後,漸漸感受到念佛法門的殊勝,
體悟到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閒坐、走路、搭車、佇立...
都是念佛好時機。
年輕時對念佛的印象,主要是小說與電影中的方外人士,以及年邁的善男信女才念,感覺與自己頗為遙遠。待看了一些佛書,曉得「阿彌陀」有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之意,但早年讀《阿彌陀經》,覺得有關極樂世界的描述頗為著相,不太相應。
體認到學佛必須解行並進後,隨著聖嚴師父禪修,參加過幾次禪三、禪七,雖不精進,但在師傅善巧引領下,總算上了道。在努力將禪修與日常生活結合後,逐漸感受到念佛法門的殊勝,也領會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宏願的大慈大悲,以及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便是甚深禪定,換言之,禪與淨非但不牴觸,反可相輔相成。至於我等凡夫俗子要具足善深、福德、因緣,則頗為困難,於是對念佛法門日益尊敬。
直到境界現前,心神不定,倉皇失措,驚覺自己欠缺踏實的功夫與對治的能耐。既識前非,便決心再下工夫,以念佛為依歸。於是發願先持誦二十萬遍〈準提咒〉,再期念佛至終。
2014至2015年趁在香港研究之便,兩度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觀賞「敦煌-說不完的故事」特展,其中以整面牆壁呈現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,顯示了娑婆眾生對理想世界的憧憬,我在畫前佇立良久,感動莫名,幾乎潸然淚下。
善用閒暇念佛
一、兩年後持咒圓滿,轉而念佛。由於研究工作占據心思,我只能利用閒暇時間,於是閒坐、走路、搭車、佇立,只要有空就念佛計數,入眠前則只放鬆念佛而不計數,或耳聞鬧鐘秒針,一秒一念,也可兩秒一念,直到安眠。
基本上,我是持四字洪名,並借助於計數器,配合當下身心狀態,以安舒為準。未免過於急促,每念四聲佛號計數一次,將數字乘以4便知總數。走路時變化較大,最快時一步一佛號,若造成心急氣促,可放慢步伐,調整為兩步一聲或一步一字,最慢則一字兩步,如此每字落於同一腳。若發現妄念生起,便回到佛號上。
出門在外時,等車、坐車、走路時間較長,念佛次數比在研究室多了許多。由於每日情況不同,有時前後兩天落差不小,未免起分別心,遂採每週計數的方式,將念佛總數記於行事曆,以了解該週的情況,但不強求數目,因為因緣不同。
由切身經驗發現,佳、坐、臥時念佛為靜中修,走路念佛則如動中禪,更能覺知身體,往往先以太極拳要領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」提醒自己,或以行佛之莊嚴相自期,先求外形端正英拔,然後放鬆身心,盡量維持在此身心狀態下念佛。
總之,經由切身經驗逐漸領會「禪淨不二」的道理,以及念佛法門「三根普被、利鈍兼收」的殊勝。
以上純係個人摸索,以念佛法門,方便個人日常生活攝心,僅為初階,亦不存功德想,僅此野人獻曝,若有不如法處,敬祈諸善知識教正。
來源:人生雜誌392期
更新日期:2021-06-25
瀏覽人次:252
TOP
關鍵字
首頁
法門影音
數位課程
線上共修
大法鼓
關於法鼓山
創辦人聖嚴法師
護法總會
單位緣起
活動預告
智慧樹苗
活動相簿
回顧分享
下載專區
網站導覽
Language
简体中文